-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议程公布
本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 以“新科幻·新力量”为主题,共设置4场主题分论坛、1场圆桌会议,定于4月17日至18日在线上举办。
-
首届中国科普游戏大会在沪举办
本次大会是我国科普游戏领域的首届高峰论坛,聚焦科普游戏的再定义、实践场景和发展趋势,以及需要的政策支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为今后科普游戏产业发展探明方向。
ZUO JIA YIN XIANG
01吴岩:回忆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几位主任委员
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几代主任委员身上,我更多看到的是对科学文艺事业的那种责任感和热爱。
02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世界
今年是法国科幻、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诞辰193周年。
03亚瑟·克拉克:他是二十世纪的儒勒·凡尔纳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与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一起被称为“科幻三巨头”。
机器人觉醒了,我们呢?
这并非鼓励人们抗拒技术、因噎废食,而是一份邀约,邀请每个人知情、参与,共同完善技术体系。在机器人觉醒之前,我们本身应当觉醒。
来源:《半月谈》 | 何曦悦 2021/04/14
王瑶:试论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惊奇感美学”
刘慈欣曾说过,“科幻之美”其实来自于一种很浅薄的,对科学、对未知、对宇宙的惊奇感。这种惊奇感不同于主流文学所营造的细腻美感,从而构成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而刘慈欣本人在多年科幻创作中致力去探索和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惊奇感。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王瑶 2021/04/07
科幻小说的科学、文化与教育价值
《中国轨道号》的创作提醒儿童文学创作者们,不仅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开阔的文化科技视野,而且还要立足当下,立足现实。
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等 2021/03/24
陈舒劼: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普叙述
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普叙述应重新激活启蒙的勇气,通过“思想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播、认同观念探寻和思维方式更新有效地融为一体,提升科幻小说中科普叙述的境界。
来源:《东南学术》 | 陈舒劼 2021/03/23
大卫·格罗斯:《三体》是我读过最好的科幻小说
对格罗斯而言,《三体》的出彩之处在于将宇宙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则。
来源:“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澎湃号 | 羽华 2021/03/18
你知道鲁迅先生也是一位资深科幻迷么
本文从科幻的角度,来一窥先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感受先生伟大的启蒙思想。
来源:中国小康网 | 子华 2021/03/10
网络文学中有哪些真正的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应当存在一个核心内容,即“基于现有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来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 | 安迪斯晨风 2021/03/08
《月球峰会》,一本不像科幻的科幻小说
超乎寻常的真实感,是这本小说最大的特色,也可以说这是一本不像科幻的科幻小说。
来源:钱江晚报 | 傅绥燕 2021/03/04
“中国想象”在西方科幻世界的传播
纵观百年科幻发展史,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晚清时期对西方科幻文学的大规模译介与模仿,逐渐发展至当下中国原创科幻文学在西方广泛流传、影响倍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吴攸 2021/02/20
李国华:科学与情感——汉语科幻诗谈屑
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构型和思维范型,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造汉语和汉语诗学,也许是一个很大、很有价值的论题。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李国华 2021/02/19
科幻里为什么会出现宗教/超自然元素?
科幻的价值就在于提出各种不同的可能,给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和让人思考的情景,而不是去争执绝对意义上的谁对谁错。
来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 | 2021/02/08
《摘星》:科幻的美来自科技本身
除了痴恋与疯狂,写科幻不能有更多私心杂念。有了私心杂念,就很难写好。《摘星》让人重新体会到什么叫忘我地感受科幻的快乐,这就是创作科幻的初心。
来源:文艺报 | 韩松2021/01/18
如何让青少年学生“想象力跟得上科技”
实践证明,语文学科以阅读与写作为抓手,科普与科幻教育“两条腿走路”,是解决青少年科幻创作中暴露出的“想象力跟不上科技”问题的有效路径。
来源:科技日报 | 周群2020/12/29
假如没有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会怎样?
短时间内,两大刘慈欣小说IP的重量级信息让粉丝们激动不已,但也有人抛出了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又是刘慈欣,难道只有刘慈欣的小说能改编么?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八碗2020/12/14
创造,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
曾经我们习惯于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担心将来有一天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就选择更有创造性或者独创性的工作吧!现在看来,人工智能已经不甘于被关在“创造性”的门外了。
来源:人民日报 | 胡妍妍2020/11/16
钟天意:科幻小说能突破“新伤痕时代”吗?
即使能够有效地书写中国问题,但对于“中国科幻”的成立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至少“爱”并不是一个有效的中国式答案。在更多时候,相对于其疗愈效果,它带来的是委曲求全式的妥协。
来源:山西文学 | 钟天意2020/10/30
《阿基拉》:救赎与毁灭的双重主题变奏
在文明进程中,大友克洋幻化出难以捉摸且极具破坏性的神秘力量“阿基拉”来发出警醒——人类通过科技等种种手段获得的力量,不仅可以毁灭彼此,也有可能孕育着重生的希望。
来源:光明网 | 王蜀玉2020/10/22
《信条》:时间的玩味,依然是诺兰不变的执着
且放下“看懂”和“没看懂”的纠结,回溯诺兰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时间的玩味一直是诺兰嗜血如命的执迷。
来源:贵阳日报 | 曾念群2020/10/09
中国科幻电影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笔者从冲突、机遇和策略三个维度入手,探究适合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国际传播策略,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出海”和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来源:《传媒》杂志 | 金韶 刘蕊宁2021/04/072020年科幻剧集盘点
2020年的科幻剧集佳作频出,有大神回归如《星战》IP衍生剧,有新秀登场如小清新文艺科幻《环形物语》,在类型和题材的开拓上,也有不同于以往的尝试。
来源:文艺报 | 段子期2021/03/24透过《三体》理解宇宙维度的生与死
在刘慈欣看来,生命是从低维向高维发展,一个技术文明等级的重要标志,是它能够控制和使用的维度。
来源:齐鲁晚报 | 严峰2021/03/23经典重映,能否再现当年的传奇?
观众永远是挑剔的,以今日眼光看《阿凡达》《指环王》,还会有当年的惊奇感吗?
来源:央视网 | 2021/03/15